biomes(生物群落):
生態系統作大面積的延伸便形成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氣候,由氣候決定了植物的類型,氣候和植物一同又決定了會有哪些動物。我們按植被和野生動物的類型可將生物界劃分為一些不同的大的區域,這些大的區域就是生態學上說的生物群落。如我們說熱帶雨林時,在生態學上就是指熱帶雨林生物群落。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課程心得
從這堂地理與環境的課程中,我覺得真的學習到不少的新知識。本來,我以為這門課就只是像高中的地理,但沒想到裏頭還有我以前所未知的知識,除了一些高中所學到的東西外,還有好多事物都還是我頭一次聽到的呢。而且我覺得這堂課真的很有意義,除了介紹一些自然生態的知識外,也從中探討了我們與環境的關係。並且從現在的惡劣環境,對人類的行為進行檢討、改善,而讓現在人類了解到我們應該所追求的是永續發展。另外,老師所提供的作業方式相當特別,並不是手一個一個字慢慢寫,而是利用部落格的方式來繳交作業,這樣的作法真的很不錯,因為只要將作業做在部落格上,真是方便。總之,這門課對我來說還真是受益良多阿。
5-6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Freshwater System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關鍵字:
lakes(湖泊):湖泊是內陸窪地中相對靜止、有一定面積的水體。有河流流出的湖通常是淡水湖。沒有河流流出的湖幾乎是鹹水湖,是爲內流湖(或內陸湖)。湖泊支持著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湖水的平均深度一般在2米到100米左右,這是陽光能夠穿透的深度,因此,湖水從上到下都能給生物足夠的能量,維持豐富的生物。
oligotrophic lake(貧養湖):湖水養分不高的湖泊。
eutrophic lake(優養化湖):優養化湖是指湖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於湖中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遊生物、植物、水生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的污染現象。
cultural eutrophication(優養化作用):優養化是指一片水域所涵容的養分,隨著時間逐漸增加的一種現象和過程。換句話說,優養化本來是水域自然生態系必然的演替過程。優養化又稱為富營養化,水體優養化依其營養鹽的來源可概分為天然性優養化、人為性優養化。
mesotrophic lakes(中營養湖): 養分的範圍在貧營養湖以及優養湖之間的湖泊。
surface water(地表水): 指在地面上所包含的水,例如河川、湖泊等等,就是未近入地表下方的水。
runoff(徑流): 在陸地流動,還未抵達海洋的水流所流經的路徑就稱為徑流。
watershed(分水嶺):分水嶺,是區分相鄰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脈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它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線,而且也常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分水嶺可分為三類─大陸分水嶺:分水嶺兩側的河流注入不同的海域,例如北美洲洛磯山以西的河流流入太平洋,以東的流入墨西哥灣。主要分水嶺:流向同一個海洋但並不相交,如大別山是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次要分水嶺:兩河最終在陸地上會合,例如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
drainage basin(流域):是以分水嶺為界的一個河流、湖泊或海洋等的所有水系所覆蓋的區域,以及由水系構成的集水區。
inland wetlands(內陸溼地):內陸濕地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
lakes(湖泊):湖泊是內陸窪地中相對靜止、有一定面積的水體。有河流流出的湖通常是淡水湖。沒有河流流出的湖幾乎是鹹水湖,是爲內流湖(或內陸湖)。湖泊支持著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湖水的平均深度一般在2米到100米左右,這是陽光能夠穿透的深度,因此,湖水從上到下都能給生物足夠的能量,維持豐富的生物。
oligotrophic lake(貧養湖):湖水養分不高的湖泊。
eutrophic lake(優養化湖):優養化湖是指湖中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於湖中氮磷營養物質的富集,引起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遊生物、植物、水生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的污染現象。
cultural eutrophication(優養化作用):優養化是指一片水域所涵容的養分,隨著時間逐漸增加的一種現象和過程。換句話說,優養化本來是水域自然生態系必然的演替過程。優養化又稱為富營養化,水體優養化依其營養鹽的來源可概分為天然性優養化、人為性優養化。
mesotrophic lakes(中營養湖): 養分的範圍在貧營養湖以及優養湖之間的湖泊。
surface water(地表水): 指在地面上所包含的水,例如河川、湖泊等等,就是未近入地表下方的水。
runoff(徑流): 在陸地流動,還未抵達海洋的水流所流經的路徑就稱為徑流。
watershed(分水嶺):分水嶺,是區分相鄰河流水系的丘陵或山脈等高地,也是流域的界限,它不但是自然地理上的界線,而且也常是政治地理上的分界。分水嶺可分為三類─大陸分水嶺:分水嶺兩側的河流注入不同的海域,例如北美洲洛磯山以西的河流流入太平洋,以東的流入墨西哥灣。主要分水嶺:流向同一個海洋但並不相交,如大別山是長江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南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 次要分水嶺:兩河最終在陸地上會合,例如密西西比河和密蘇里河。
drainage basin(流域):是以分水嶺為界的一個河流、湖泊或海洋等的所有水系所覆蓋的區域,以及由水系構成的集水區。
inland wetlands(內陸溼地):內陸濕地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
5-5What Are the Major Ocean Zones and How Have We Affected Them?
關鍵字:
coast zone(海岸帶): 指的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
estuaries(出海口): 被海岸包圍的區域,淡水和海水交會的地方,因此在此地鹽分的變化相當的大。
coastal wetlands(沿海沼澤地):濱外沙洲與陸地之間所圍的水域稱為潟湖。潟湖內之水初為純海水,內外海水並可藉離岸沙洲間之潮流通道相溝通。沙洲若有缺口,潮流就可以進出影響潟湖內的水量。潮流所挾泥沙逐漸沉積於潟湖之內,面積縮小、深度變淺、滋生水生植物,湖水性質亦由純鹹水變為半淡水。最後可能會因泥沙的淤積而潮流不通與水草之繁殖,使水域逐漸狹淺,形成沿海沼澤地。
intertidal zone(潮間帶區域): 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出露的的海岸就稱為潮間帶。潮間帶上方,海浪飛末可以到達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或飛沫帶。自朝間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的地帶, 稱為亞潮帶或潮下帶。潮間帶依距海的遠近通常分為高潮帶、中潮帶、及低潮帶。潮間帶的幅度,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異,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
open sea(公海):公海指不包括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和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的全部海域。
coast zone(海岸帶): 指的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
estuaries(出海口): 被海岸包圍的區域,淡水和海水交會的地方,因此在此地鹽分的變化相當的大。
coastal wetlands(沿海沼澤地):濱外沙洲與陸地之間所圍的水域稱為潟湖。潟湖內之水初為純海水,內外海水並可藉離岸沙洲間之潮流通道相溝通。沙洲若有缺口,潮流就可以進出影響潟湖內的水量。潮流所挾泥沙逐漸沉積於潟湖之內,面積縮小、深度變淺、滋生水生植物,湖水性質亦由純鹹水變為半淡水。最後可能會因泥沙的淤積而潮流不通與水草之繁殖,使水域逐漸狹淺,形成沿海沼澤地。
intertidal zone(潮間帶區域): 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出露的的海岸就稱為潮間帶。潮間帶上方,海浪飛末可以到達的海岸稱為潮上帶或飛沫帶。自朝間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的地帶, 稱為亞潮帶或潮下帶。潮間帶依距海的遠近通常分為高潮帶、中潮帶、及低潮帶。潮間帶的幅度,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異,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
open sea(公海):公海指不包括國家的專屬經濟區、領海和內水或群島國的群島水域的全部海域。
5-4What Are the Major Types of Aquatic Systems?
關鍵字:
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生活區域): 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系統和沼澤溼地裡的植物、動物和其他的生物等,我們稱這一類的生物為水生生物。而適合水生生物生存,有充足水量的環境,我們就稱為水生生活區域。
plankton(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部分浮遊生物具游動能力,大多數的浮遊生物體型微小,有些種類的浮遊生物甚至只有幼蟲階段,而在成熟後則變成體型較大,而且具有更好的移動力,這類浮遊生物稱作季節性浮遊生物,如:海膽、海星、雙殼類和幼魚。其它浮遊生物則一生的時間都活在浮遊狀態下,稱為終生浮遊生物,如:撓足類、箭蟲、磷蝦等。
nekton(游泳生物): 海洋游泳生物包括魚類、頭足類、爬行類及哺乳類等,其中以魚類種數最多、分布也最廣。
benthos(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包括固著性和定棲性生物,牠們與底質有密切關係,不具移動能力或移動力低,而且容易受環境變遷或干擾的影響。
decomposers(分解者):主要是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細菌和真菌。它們能夠分解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並且利用其中的能量,將有機物轉化成為無機物供生產者如植物再利用,重新以有機物形式出現於食物鏈的基層。細菌、蚯蚓等生物便屬於分解者。
aquatic life zones(水生生活區域): 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系統和沼澤溼地裡的植物、動物和其他的生物等,我們稱這一類的生物為水生生物。而適合水生生物生存,有充足水量的環境,我們就稱為水生生活區域。
plankton(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部分浮遊生物具游動能力,大多數的浮遊生物體型微小,有些種類的浮遊生物甚至只有幼蟲階段,而在成熟後則變成體型較大,而且具有更好的移動力,這類浮遊生物稱作季節性浮遊生物,如:海膽、海星、雙殼類和幼魚。其它浮遊生物則一生的時間都活在浮遊狀態下,稱為終生浮遊生物,如:撓足類、箭蟲、磷蝦等。
nekton(游泳生物): 海洋游泳生物包括魚類、頭足類、爬行類及哺乳類等,其中以魚類種數最多、分布也最廣。
benthos(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包括固著性和定棲性生物,牠們與底質有密切關係,不具移動能力或移動力低,而且容易受環境變遷或干擾的影響。
decomposers(分解者):主要是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細菌和真菌。它們能夠分解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並且利用其中的能量,將有機物轉化成為無機物供生產者如植物再利用,重新以有機物形式出現於食物鏈的基層。細菌、蚯蚓等生物便屬於分解者。
5-3How Have We Affected the World'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問題:我們是如何影響世界的陸地生態系統
答案:人類影響生態系統的方式有砍伐森林使森林的生物消失、將土地改拓成農田減少生物多樣性、將山坡地開拓為梯田破壞水土保持、打獵濫殺動物、養殖牛羊並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漠化以及各式各樣的污染破壞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總之,人類大部分的活動皆會影響至整個生態系統。
答案:人類影響生態系統的方式有砍伐森林使森林的生物消失、將土地改拓成農田減少生物多樣性、將山坡地開拓為梯田破壞水土保持、打獵濫殺動物、養殖牛羊並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沙漠化以及各式各樣的污染破壞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總之,人類大部分的活動皆會影響至整個生態系統。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5-2課文翻譯
原文:
Climate differences explain why one area 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is a desert,another a grassland, and another a forest and why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s, grasslands, and forests cause by global air circulation.
Figure 5-8 shows how scientists have divided the world into several major biomes-large terrestrial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climate, soil, plants, and animals,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are found in the world. The variety of terrestrial biomes and aquatic systems is one of the four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biodiversity-a vital part of the earth's natural capital.
By comparing Figure 5-8 with Figure 5-2 and Figure 1 on pp. S12-S13 in supplement 4, you can see how the world's major biomes vary with climate. Figure 3-6 shows how major bi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ed to its different climates.
On maps such as the one in Figure 5-8, biomes are shown with sharp boundaries, each being covered with one general type of vegetation. In reality, biomes are not uniform. They consist of a mosaic of patches, each with somewhat different biological communities but with similarities typical of the biome. These patches occur mostly because the resources that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are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nd because human activities remove and alter the natural vegetation in many areas.
Figure 5-9 shows how climate and vegetation vary with latitude and elevation. If you climb a tall mountain from its base to its summit, you can observe changes in plant life similar to those you would encounter in traveling from the equator to one of the earth's poles. For example, if you hike up a tall mountain in Ecuador, your trek can begin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and end on a glacier at the summit.
Differences in climate, mostly from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ropical (hot), temperate (moderate), and polar (cold) deserts, grassland, and forests.
翻譯:
氣候的差異解釋了地球地表為什麼一個區域會是沙漠、一個區域是草原或是一個區域是森林,且藉由全球空氣環流解釋了為什麼會有不同種類的沙漠、草原及森林。
圖5-8顯示科學家是以大陸地區中,有相同特性的氣候、土壤、植物、動物,並無論是在世界的哪裡發現,將世界分為數個主要的生物群落。各種各樣的陸地生物群落以及水生系統,是組成地球自然資本的一個重要部分─生物多樣性的四個要素之一。
比較圖5-8與圖5-2以及S12~S13中,補充教材4的圖1,你可以看到世界的主要生物群落是隨著氣候所改變的。圖3-6顯示,在美國的生物群落和氣候差異是有關聯的。
在圖5-8中,尖峭的界線顯示了每個生物群落都被覆蓋著一種常見的植被。事實上,生物群落並非完全一致的,在圖中的每個生物群落所組成的色塊中,都還是有一些不同類型的生物群集,但還是保有相同且典型的的生物群落。這些色塊的出現是很重要的,因為那些植物與動物資源並不需要一致的分散,也因為人類的活動將會遷移以及改變很多區域的自然植被。
圖5-9顯示氣候和植被隨著緯度及高度改變。如果當你爬山時,從山底爬到峰頂你將會注意到,那些植物的改變就如同你從赤道旅行至地球的任一極區一樣。例如,你徒步走上厄瓜多爾的一座高山,你的旅程將會起於山底中的熱帶雨林,最後結束於高山峰頂上的冰河。
氣候的差異之所以形成熱帶(熱)、溫帶(適度)以及極地(冷)般的沙漠、草原和森林,主要是來自於年雨量及年均溫。
Climate differences explain why one area 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is a desert,another a grassland, and another a forest and why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deserts, grasslands, and forests cause by global air circulation.
Figure 5-8 shows how scientists have divided the world into several major biomes-large terrestrial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climate, soil, plants, and animals,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are found in the world. The variety of terrestrial biomes and aquatic systems is one of the four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biodiversity-a vital part of the earth's natural capital.
By comparing Figure 5-8 with Figure 5-2 and Figure 1 on pp. S12-S13 in supplement 4, you can see how the world's major biomes vary with climate. Figure 3-6 shows how major bio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ed to its different climates.
On maps such as the one in Figure 5-8, biomes are shown with sharp boundaries, each being covered with one general type of vegetation. In reality, biomes are not uniform. They consist of a mosaic of patches, each with somewhat different biological communities but with similarities typical of the biome. These patches occur mostly because the resources that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are not uniformly distributed and because human activities remove and alter the natural vegetation in many areas.
Figure 5-9 shows how climate and vegetation vary with latitude and elevation. If you climb a tall mountain from its base to its summit, you can observe changes in plant life similar to those you would encounter in traveling from the equator to one of the earth's poles. For example, if you hike up a tall mountain in Ecuador, your trek can begin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and end on a glacier at the summit.
Differences in climate, mostly from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ropical (hot), temperate (moderate), and polar (cold) deserts, grassland, and forests.
翻譯:
氣候的差異解釋了地球地表為什麼一個區域會是沙漠、一個區域是草原或是一個區域是森林,且藉由全球空氣環流解釋了為什麼會有不同種類的沙漠、草原及森林。
圖5-8顯示科學家是以大陸地區中,有相同特性的氣候、土壤、植物、動物,並無論是在世界的哪裡發現,將世界分為數個主要的生物群落。各種各樣的陸地生物群落以及水生系統,是組成地球自然資本的一個重要部分─生物多樣性的四個要素之一。
比較圖5-8與圖5-2以及S12~S13中,補充教材4的圖1,你可以看到世界的主要生物群落是隨著氣候所改變的。圖3-6顯示,在美國的生物群落和氣候差異是有關聯的。
在圖5-8中,尖峭的界線顯示了每個生物群落都被覆蓋著一種常見的植被。事實上,生物群落並非完全一致的,在圖中的每個生物群落所組成的色塊中,都還是有一些不同類型的生物群集,但還是保有相同且典型的的生物群落。這些色塊的出現是很重要的,因為那些植物與動物資源並不需要一致的分散,也因為人類的活動將會遷移以及改變很多區域的自然植被。
圖5-9顯示氣候和植被隨著緯度及高度改變。如果當你爬山時,從山底爬到峰頂你將會注意到,那些植物的改變就如同你從赤道旅行至地球的任一極區一樣。例如,你徒步走上厄瓜多爾的一座高山,你的旅程將會起於山底中的熱帶雨林,最後結束於高山峰頂上的冰河。
氣候的差異之所以形成熱帶(熱)、溫帶(適度)以及極地(冷)般的沙漠、草原和森林,主要是來自於年雨量及年均溫。
訂閱:
文章 (Atom)